雄安旧时风物之七十八 儿时的中秋节
雄县这地儿有悠久的农耕文明,民风淳朴,重视传统文化,有关节庆的文化遗存和风俗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中秋节就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,既使这个节日正值人们收秋种麦的大忙季节,乡亲们也会按照传统尽量过得像模像样。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形。
那时农村学校没有暑假,只有麦假、秋假两个农忙假和年假,放了假也没什么兴趣班,也不补课,我们都是去上社会课、农业课、劳动课。学校会安排大家去帮生产队干活,挣工分。那时讲究颗粒归仓,因此我们这些干不了重体力活的小学生,在夏收、秋收时总被生产队组织好,跟在大人后面拾麦穗、稻穗、豆子、玉米等遗落的粮食。中秋节正是我们这些孩子放秋假的时候,白天一般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。劳动光荣,那时这是大人孩子们的共识。其实中秋节让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还是可以改善生活,孩子嘛,对节日的向往还上升不到精神层面。
该过节了,生产队里会杀几头大肥猪,把肉分给各家各户。分回家的肉,妈妈会把它们分门别类安排好,一部分耗油,这是一家人平时就能享受到的荤腥。一部分煮熟腌制,以备来客或特殊情况下改善生活之用。只用一小部分在中秋节中午就着茄子或白菜熬一锅大菜,再蒸上一锅平时也很难享受到的大白馒头。白面馒头、大锅熬,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,吃起来可真解馋啊。家里几个兄弟姐妹中我最小,又从小不吃肥肉,因此吃饭时爸爸妈妈都会抢着把自己碗里的瘦肉快夹给我,直到我说吃够了为止。
到了晚上,一天的活计忙完了,才能真正的过中秋节。妈妈会炖一两只自己养的公鸡或已不爱下蛋的老母鸡,一边炖着,那咕嘟咕嘟的声音和那浓郁的香味早就馋得我们要流口水了,为缓解馋劲不时地咽吐沫。妈妈还会烙发面火烧和糖饼,火烧和糖饼形似满月,代表团圆,一定要用发面,预示着发达。火烧和糖饼的香味,总吸引着我们站在锅边看着,一个个的糖饼在母亲的翻烙下,一会一个个就鼓得像充了气一样了,咯吱焦黄,好诱人。吃糖饼太折磨人,虽然已被糖饼馋得够呛,但也不敢贸然下嘴,吃得太急烫了上嗓和舌头可不是好玩的,所以得把糖饼先咬个小口,往里噗噗地轻轻吹气,好让里面的糖汁尽快凉下来。看到这种吃法,当时我们的馋像就可见一斑了。
吃过晚饭后,是最幸福的时刻。妈妈会给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分月饼、鸭梨,因为我最小,因此总分得最多,往往是别人分半块月饼我分一块,别人分一个鸭梨我分两个。接下来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唠闲嗑,说家常,干活累了一天,还能不知不觉聊到很晚,直到困的不行了才睡觉,其乐融融,温馨无比。烧饼、糖饼和炖鸡已吃得饱饱的了,分到的鸭梨、月饼,只尝了一小口,便用手绢包好。这时哥哥姐姐们还会做状要平分我那份鸭梨月饼,害得我死死搂在怀里,直到分别叫了好哥哥好姐姐才算罢休。睡觉时就把月饼、鸭梨放在枕边,一是确实吃不下,二是真舍不得吃,第二天还得拿出去跟小伙伴们显摆呢。
这一天,还真是我们这些孩子们非常幸福的一天。大家凑在一起,每人的手上、口袋里都有三两样过节的美食,谁都会毫不保留地拿出来,互相炫耀。平时关系好的小哥们还会互通有无,物物交换。这可真是一个解馋的好日子。
毕竟那时条件有限,日子清苦,人们的中秋节都过得简单、简朴,但没有缺少的是浓浓的亲情。后来,日子一天天好起来,中秋节也一天比一天过得隆重。月饼种类繁多,五花八门;南北水果齐全,外国水果常见;电视、网络、影院、剧场、广场,文娱活动丰富多彩。还动不动就在饭店订桌高档酒席,一家人聚了不少,但忙于喝酒,侃大山,然后散去,各自回家。谁也没心思平平静静地推心置腹地唠唠家常,交流交流内心情感,往往只图个热热闹闹,风光体面,形式大于内容。现在的中秋节无论是物质上,还是文化上都丰富了许多,与我们小时候相比的确不可用日而语了,但我一直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,缺点什么呢?可能是一份无需张扬的亲情吧。
作者:周永战,雄县人民法院,13931378578。
作者专栏
本文为“雄媒社”(ID:xaxqhot)原创文章。
媒媒社(ID:xaxqhot)立足雄安,面向京津冀,致力草根原创,每天都有全网独一无二的内容。诚邀各地写手加盟,投稿邮箱1702786888@qq.com。